我市主城区20个保障性住房小区迈向“智慧化”数字赋能 幸福新生活由此开启 今年8月12日,省住建厅下发文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我市创新公租房“智慧管理模式”的做法。记者昨日从市公房管理服务中心获悉,目前,我市主城区20个保障性住房小区正逐步健全“智慧化”建设,通过构建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平台,提升社区居民生活便捷性、智能化,更好地服务保障房社区建设,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安心:从进入小区时开始 11月8日上午11时,记者跟随市公房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任城区运河璟苑小区,刚走到小区门口就遇到了购买生活物品回来的王阿姨。双手都拎着物品的她,走到有人脸识别的门禁前,显示屏出现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后,门闸随即弹开,而她也不紧不慢地进入了小区。 王阿姨一边朝自己住的2号楼走,一边高兴地说:“我和老伴都喜欢安静,原来住的小区在管理上不是很好,经常有各种小贩出入,只要外面的叫卖声喊起来,我们的心情就会很受影响。现在,小区外面的人不能随随便便进来,我和老姊妹们都觉得既安全又安心。”智能门禁系统只是我市公租房“智慧管理”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市公房管理服务中心坚持服务群众为中心,瞄准数字发展前沿,利用“互联网+”技术,启动了智慧保障房管理云平台建设,为保障房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从居民来到小区门口的那一刻起,公租房“智慧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安全感就没有停止。记者在运河璟苑小区2号楼前的小广场看到,有几只摄像头的朝向既不是小广场的区域也不是路面,而是“斜视”着两栋居民楼,这是为何?市公房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峰说:“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小区的这三栋楼都是26层的高层住宅,如果有人随便从楼上扔下来一个什么东西,恰巧楼下有人的话,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在推进公租房‘智慧管理’工作时意识到了这个方面的问题,特意增加了高空抛物甄别系统,最大程度上控制高空抛物这种现象的发生,为住户的安全加码。” 通过安装在2号楼门口的门禁系统后,记者跟随王阿姨和市公房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入了电梯,虽然王阿姨没有按自己所在楼层的数字键,可电梯还是慢慢关上了门并启动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慧管理”并不局限于门禁系统,在电梯里也能体现,因为电梯已经具备了人脸识别、自动召唤电梯、厅门自动开启、目的楼层自动登记等功能。住户进入轿厢后,就算不按楼层键,电梯也会自动把人送到各自所在的楼层。反之,如果不是本楼的居民,无论怎么按键盘,电梯都不会运转。 “老王,你等会儿去一趟开泰花园吧,二姐前两天给我买了一个血糖仪,还有一点降压药。路远,你别跑着了,骑电动车去吧。”吃过午饭后,王阿姨坐在轮椅上的老伴李大爷说。王阿姨一边答应着一边开始收拾东西,很快就到了小区的车棚。通过门禁系统进入车棚后,她一边推电动自行车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我刚开始住进来的时候,想图方便把电动车推到楼上去,电梯怎么也不动,后来才明白是咋回事。”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时,我市全面推广电动车禁入电梯系统,为了帮助居民解决充电难、保管难和消防隐患等几个问题,小区建设了具备智能充电设施且安装了门禁系统的高标准电动车停车棚,受到了小区住户的欢迎。 放心:小功能发挥大作用 在位于运河璟苑小区物业管理办公楼的济宁市保障性住房管理平台指挥中心里,宋峰一边对公房管理服务中心智慧平台做着简要介绍及功能现场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智慧保障房管理云平台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设计,围绕社区管理安全、基础设施智能化以及公共服务便捷化的建设目标,开创“AI+保障房管理”的治理思路,探索“人防+技防”的治理方式,有效解决保障房管理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非常人性化的是,这个平台还可以增加很多特殊模块。 工作人员随手点开一户住户的页面后告诉记者:“2号楼的一位住户王大爷,今年60多岁了,没有子女,老伴去世早,他这些年一直都是独居。对于王大爷这样的住户,智慧平台会对他有特殊的关注,利用自动识别、自动分析、可视化预警等智能化功能,平台可以总结出他的活动规律。比如,如果他出现了长时间不外出的情况,平台就会发出预警,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查看,看看他是否遇到困难,或是有什么其他特殊情况。如果这些独居老人的亲属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来小区探视,和我们联系后,我们就会安排志愿者上门服务。”记者了解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了尽可能让住户感受到公租房“智慧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更多便利,市公房管理服务中心将加大调研力度,听取更多住户的建议,不断完善智慧平台的功能。 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形势要求,市公房管理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了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智能应用模块,通过门禁管理、梯控管理、访客管理、体温监测等功能,随时调出相关数据,全面提升社区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暖心:守护民生保障属性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 |